育种技术作为种业的基础和关键当前种业的研发重点已逐步从传统育种技术向基于新一代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和信息技术等转变从而建立起常规育种与基因、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现代化生物育种技术方法提高育种效率。
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呈“U”形变化2021年已达1306.15亿元。《中国种业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就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细分市场进行行情研判并预测未来趋势。
玉米保持高产的前提下注重特色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原始创新。
小麦公开拍卖、竞价交易实现完整的“收购-存储-销售”的流通链关系。
大豆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改善土地规模过小、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成本高等难题。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种业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随世界人口的增加、居民人均财富的提升以及人类饮食变化等原因促使人类对粮食的需求逐步的提升人均食品支出预计也将进一步增长对农产品的比例也将持续不断的增加。日渐增长的粮食需求对人类农业生产提出严峻挑战。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种子行业已发展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位居世界前十强的种业公司大多为欧美国家的种业公司少数几家大型种子集团垄断了世界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由 2018年的803.78亿美元增长至 2020 年841.15亿美元近年来保持稳定。预计未来生物育种的种子市场渗透率将逐步的提升种子技术上的含金量的提高人类对于植物蛋白质和蔬菜的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以及杂交小麦的推广全球种业的市场规模将长期保持稳定。

从全球市场分布来看国际种业集团正通过并购不断的提高集中度种业规模呈上涨的趋势种业产业链一体化态势明显。作为农业大国种子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中国农用种子行业空间次于美国在全球位居第二中美两国种子需求总量占全球种业 60%。从地区来看全球种业行业的市场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和欧洲地区其中北美和亚洲地区占比最大分别占比为39.18%和34.23%欧洲地区占比为14.76%别的地方占比11.80%。

我国种子行业发展起步较晚,种子市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初步建立并缓慢发展在当时特殊的内外部环境下种子行业的生产与经营等活动完全由政府主导。跟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地发展与外部环境的改变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全封闭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种业发展的新形势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系列种子行业改革政策出台以来我国种子行业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种业发展支持政策为种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作物选育水平、良种水平和供应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到1306.15亿元。

2012年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提出重点支持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到2020年前50强市场占有率提高至60%。
企业实力的增强大大利于大规模生产供应2021年全国各类农作物商品种子供应量约为1065万吨比上年度供应量增加22万吨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2021年我国农作物商品种子使用量达到955万吨保持连续增长的态势其中小麦、水稻、玉米是最主要的商品种子单一需求来源。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又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还是食品、化工、燃料、医药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因此我国玉米培养种植面积一直位于各农作物种植培养面积前列。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广泛玉米种植的优势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北经黄淮海向西南西北延伸的广阔地区,主要包括东华北春玉米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和西北旱地玉米区。目前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双第一的农作物。
发展玉米生产种子是基础。我国玉米杂交种子商品化率接近100%因此玉米种植培养面积的增加对种子需求有直接的拉动作用玉米种子市场需求量与种植面积成正比通常每公顷需要玉米种子22.5-30 公斤。随着杂交玉米新品种研发的不断推进玉米种子科技含量不断提升。虽然品种的选育、改良及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种子价格有所提高导致每亩种子费用增加但是消费市场口粮、饲料原料、工业原料的扩大以及国家临时收储政策的推动增加了对玉米的需求从而拉动了玉米种业的发展。

未来玉米仍将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也是保持粮食安全、饲料安全的主要作物我国年需求玉米量在2.2亿吨以上这就需要我国玉米培养种植面积应保持在5.3亿亩以上。将来生产和市场最为需求的依然是多抗广适、中早熟、高产稳产型品种适合全程机械化的玉米品种和粮饲通用型玉米品种发展前景广阔。玉米品种发展应该在保持高产的前提下注重特色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原始创新提高育成玉米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以及耐热性、耐旱性、抗病性、抗倒耐密性、籽粒灌浆和脱水速率降低推广风险。节本增效、高产优质依然是玉米产业发展的主题。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我国60%以上人口均以稻米为主食。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19个省份的人口将大米作为主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两大稻谷产区。刚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水稻种植业及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
2017年国家首次全面下调了稻谷收购价拉开了调整稻谷收购价的序幕。
201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调2018年生产的旱籼稻三等)、中晚粕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同时为弥补农民因价格下调可能带来的收入损失保护种粮农民收益国家在相关稻谷主产省份实施稻谷补贴。
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通知》对最低收购价执行起始时间、执行预案启动条件、收购粮食的质量等级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2020年2月5日《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2020年1月2日)中指出要调整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
同时2020年2月28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关于完善稻谷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国粮粮〔2020〕41 号中指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继续实行并进一步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20年起对最低收购价稻谷限定收购总量。限定2020年最低收购价稻谷收购总量为5000万吨(粒稻2000万吨、粳稻3000万吨)并通过分批下达、动态监测的方式展开收购。水稻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一系列调整逐步推动水稻市场收购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收购为主进行转变。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商品化率接近100%常规稻种子由于其自交的性质农户可以自留种商品化率略低。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2006 年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户收益维护种植积极性我国开始实施小麦收购价政策。小麦收购入库之后收购价小麦的销售工作随之进行。通过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公开拍卖、竞价交易将收购的小麦销售到市场实现收购价粮食的流通。收购价小麦收购与销售的关系一收一放实现完整的“收购-存储-销售”的流通链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收购价小麦的销售是保证我国小麦市场粮源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由于小麦目前均为常规种可以进行留种繁育因而小麦的商品化率整体低于玉米。

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作物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种植。我国大豆生产面临的困境是农户土地规模过小且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成本高难有规模效益。2015年我国大豆种植培养面积下降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2016年以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大豆种植培养面积连续增加。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多途径扩大种植培养面积。
202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指出积极推动大豆振兴计划落实好大豆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实施大豆提纯复壮项目集中筛选一批高产、高油、高蛋白的优良大豆品种。
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2021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建议》指出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稳定大豆生产。

由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原则上种业的产销率消耗量/供应量是不能高于1的即便是接近于1也是有些危险某些特定的程度的供大于求才是对整个社会有益的。近年来我国商品种子产销率总体保持在80%-90%的区间处于相对较为健康的水平。

观研报告网《中国种业行业发展深度研究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东方经贸城东一办公楼1501-1502室

